图片
生活中的实用心理《5分钟心理学》
图片
配合下方音频阅读,体验更佳。
图片
柠檬心理丨作者
Pexels、Pixabay丨图源
生活中,很多人都太擅长忍耐,却忘了情绪像流水,堵不如疏。
最近有一位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流着泪说:
“我已经习惯了什么都忍着,但前天突然控制不住对着家人大喊大叫,他们都觉得我疯了。”“我好像快要憋炸了。
在公司被领导当出气筒,回家还要听爸妈唠唠叨叨。所有人都说我脾气好,可只有我自己知道——我经常半夜躲在被子里哭。”
当我们出现情绪爆发的情况,这不是失控,而是我们压抑太久的身体在求救。
我们的教育特别推崇“忍一时风平浪静”,但心理学家发现:
长期压抑情绪的人更容易遭遇心理崩溃。
我的一个来访者:
33岁的HR小林,在外人眼里是个永远温和、情绪超级稳定的人。但她告诉我:“每次我很生气,却还要微笑说没事的时候,我的胃都会抽痛,像被人揍了一拳。”
这种压抑的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,而是被存储在了身体里。
心理学家斯佩里的研究甚至表明:
长期情绪压抑的人,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比经常表达情绪的人高出40%。
这不禁让人反思:“忍”,真的好吗?
有的人害怕情绪爆发,可能是因为觉得那是“失控”的表现,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——
你的情绪库存终于超载了。
比如:
我有一个亲戚,他是公认的好脾气先生。
在职场上从不跟人争执,在家里也事事妥协。
结果有一次,只是店员找错零钱,他居然当场把收银台拍得震天响。
事后他非常羞愧:“我怎么会变成这样?我平时明明不是这样的人。”
其实,愤怒不会无缘无故出现。
它只是你压抑太久后的自然出口。
当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下,大脑会突然退回到更原始的情绪表达方式,就像小孩一样,用失控来表达积压的愤怒。
所以,那些你觉得自己“突然发疯”的时刻,可能只是你的情绪在提醒你:
“你真的忍耐太久了。”
情绪不是敌人,它只是信息的传递者。
当你允许自己有情绪,不是代表你要失控,而是你在学会尊重真实的自己。
就像在一期节目中,有一个柠友评论说“
”她从小被教育要忍让,所以她几乎不会说“不”。
直到有一次,她在公司项目会议上直接怼了老板,反而得到了对方的尊重。
她说:“当时我突然懂了——那些我以为会毁掉关系的愤怒,其实反而是别人听懂我的信号。”
愤怒、委屈、伤心……这些情绪不是让你“变得不好”,而是提醒你“某些事不对劲”。
每一次你压抑它们,都是在忽略自己。
有的人会担心:
表达情绪,就会伤害别人。其实你把情绪宣泄误以为成是大吵大闹、摔门砸东西。
事实上,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很多,关键在于被看见和被释放,而不是单纯发泄。
比如:
如果你愤怒,可以写一封不寄出的信、用力击打枕头、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,既不会伤害别人,也能帮你释放情绪;
如果你委屈,可以允许自己哭:眼泪里的皮质醇能帮助你降低压力水平;
如果你压抑太久,可以寻求专业帮助:心理咨询并不是软弱,而是学会情绪管理的科学方式。
所以,你更应该做的是,练习健康表达,而不是一味忍耐。
如果你已经习惯了憋着,这里有一些实用方法可以帮助你练习表达情绪:
丨第一,从小事开始表达界限:试着在别人冒犯你时,简单说一句:“你这样说话,我不太舒服。”
丨第二,写情绪日记: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波动,逐渐识别愤怒的触发点。
丨第三,寻找安全的宣泄方式:跑步、画画、撕废纸、跳舞……只要不伤害他人,任何方式都可以。
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快要疯了的时候,别急着责备自己,先问问:
“是不是我憋得太久了?”
有时候,宁可“发疯”式地表达,也不要让自己憋到内伤。
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压抑,而是学会与自己对话。
如果你觉得现在压力太大,想要找人倾诉,可以找老师聊聊。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操盘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