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想在美国买套房?对很多人来说,这简直是个噩梦。房价高悬,贷款利息也让人喘不过气。不少人发现,想圆个“美国梦”,现在变得比2008年金融危机那会儿还难。
但奇怪的是,一边是白宫嚷着要降息“救”市场,另一边美联储却死活不松口,坚持高利率对抗通胀。美国人被夹在中间,眼看着自己的“住房梦”成了“住房噩梦”。
看数据就知道这有多难。全国房价中位数都冲破了四十万美元,随便一套房,贷款利率就奔着百分之七去了。光是今年第二季度,美国成屋销售就比去年同期暴跌了近四分之一,这是2008年以来最惨的成绩单。
高盛都坐不住了,赶紧调低了今年房价增长的预期。穆迪的首席经济学家马克·赞迪直接拉响警报,说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是“红色警戒”了。他觉得,百分之七的房贷利率,简直是给购房需求“一记闷棍”。
普通人心里也发毛。有调查显示,七成美国人担心房价会崩,还有三成人怕自己还不起房贷。想想那些过去抢手的别墅,现在卖房子的艾米丽可能都在叹气:都没人来看房了。市场就是这么冰冻着。
白宫的“油门”
总统特朗普近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集会上,直接把矛头指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。他痛批鲍威尔的高利率政策,说这完全是制造住房危机、让老百姓买不起房的“罪魁祸首”。所以,他喊话美联储,赶紧降息,让市场活起来。
可这边厢让美联储“踩刹车”,那边厢白宫自己的财政政策却像“猛踩油门”。光今年前九个月,美国国债就新增了一万两千三百亿美元。算下来,差不多每天就要借出去四百亿美元。
更夸张的是,七月份单月,光是还国债利息就花了九百八十七亿美元,这笔钱,连续十八个月都比军费还高了。如此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天文数字的利息支出,本身就是通胀的助推器。
除了疯狂借钱,特朗普政府四月还搞了个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直接对进口商品加收关税。芝加哥联储之前研究过,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关税,买一套房的成本可能就要多出一点二万美元。
这些“骚操作”加起来,能不推高通胀吗?数据显示核心商品通胀率已经反弹到百分之三点八了。这样一来,美联储就更没法降息了,简直是个死循环。特朗普开的“药方”,反而成了问题的根源之一。
鲍威尔的“紧箍咒”
面对总统的“怒火”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像个“铁石心肠”的裁判,硬是不肯松开高利率这个“紧箍咒”。他有自己的道理:核心通胀率还摆在那里,维持紧缩是直接的数据依据。
但更深层次的原因,恐怕是保住美元的“金字招牌”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警告过,美联储要是向政治压力低头,那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可能就完了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全球各国央行手里美元储备的比例,已经从2020年的百分之五十九,降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五十二,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新低。这种信任流失,令人担忧。
今年第一季度,各国央行抛售美债的速度简直惊人,平均每天二十亿美元往外甩。这种“去美元化”的趋势,一旦加速,将对美国的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。
摩根大通测算过,白宫和美联储这样“各唱各调”,迟早会引爆系统性风险。所以,鲍威尔他可不是光扛着总统的“骂”,他肩上还压着三十六万亿美元的国债市场,以及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任,这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。
政策对撞的残骸
所以说,美国人现在买不起房,这事儿可不是美联储高利率一个原因能解释清的。这完全是白宫和美联储,两辆政策“火车”迎面相撞,把普通老百姓夹在中间的必然结果。
特朗普的财政扩张和关税政策像“火”,烧得通胀高企;鲍威尔的高利率就像“冰”,想把这把火摁下去。结果呢,老百姓就只能在“冰火两重天”里煎熬。
降息?或许能暂时让总统消气。但要是美联储真为了政治目的而放水,那点燃的可能就是美元信用的“炸弹”,引发更长期的、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。这才是真正的饮鸩止渴。
谁来买单?
说到底,华盛顿的这场“大戏”,争来争去,真正买单的,还是那些在高房价和高利率夹缝里挣扎的普通美国人。这场危机暴露了当政治需求压倒专业判断时,对国家经济和民众福祉的巨大破坏力。它不仅是房地产危机,更是在敲响美国政策信誉的警钟。
配资操盘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